《观心铭》全文及释义如下: 原文 观身非身,镜像水月。观心无相,光明皎洁。一念不生,虚灵寂照。圆同太虚,具含众妙。不出不入,无状无貌。百千方便,总归一窍。不依形气,形气窒碍。莫认妄想,妄想生怪。谛观此心,空洞无物。瞥尔情生,便觉恍惚。急处回光,著力一照。云散晴空,白日朗耀。内心不起,外境不生。但凡有相,不是本真。念起即觉,觉即照破。境来便扫,扫即放过。善恶之境,随心转变。凡圣之形,应念而现。持咒观心,如磨镜药。尘垢若除,此亦不著。广大神通,自心全具。净土天宫,逍遥任意。不用求真,心本是佛。熟处若生,生处自熟。触处不迷,是名心要。 释义 1.观身非身,镜像水月:
观察身体本身就像镜中影像、水中月亮,如同幻影,提醒人们不要局限于肉体的存在,应认识到其虚幻无常的本质。
2.观心无相,光明皎洁:
观察心性没有外相,但却光明圆满,皎洁明亮,说明内心本应纯净无染,如光明的月光般清澈透明。
3.一念不生,虚灵寂照:
无任何妄念,心境宁静而智慧,空寂与观照止观双运,达到这种境界时,心灵空灵宁静,能清晰映照周围一切。
4.圆同太虚,具含众妙:
心圆满如同宇宙虚空,周遍十方,具有种种微妙不可思议之用,意味着心灵应如同广阔太空一样圆满,蕴含无数奇妙之处。
5.不出不入,无状无貌:
心无出入,随境而起用,也无相状外貌,其本性超越表象形态与外界限制,既不受外物干扰,也不随内心念头起伏而变化。
6.百千方便,总归一窍:
百千种方便之法,都归于这个心窍,即世间众多方法途径最终都可归结为内心的觉悟与本性。
7.不依形气,形气窒碍:
不依靠形体和呼吸之气,因身体与呼吸多有障碍,人们常常依赖外在的形态和气息来判断一切,然而这却会成为认知的障碍。
8.莫认妄想,妄想生怪:
勿把妄想认作自心,妄想会生起阴云,遮蔽本来的真心光明,妄想是一切烦恼的根源,会让人产生种种怪异情绪和幻觉。
9.谛观此心,空洞无物:
认真观察这颗心,本来空无所有,没有一物,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内心,会发现其本质是纯净、宁静的,没有过多执着和负担。
10.瞥尔情生,便觉恍惚:
忽而生起七情六欲种种妄念,便如乌云遮日,精神恍惚,情感的产生往往会让人的思维和感受受到影响,变得不清晰和稳定。
11.急处回光,著力一照:
迅速反观自心妄念所生的地方,用智慧之力观照,在紧急情况下,要及时回归内心,审视自己的处境和反应。
12.云散晴空,白日朗耀:
摒除妄念后,遮蔽自性的乌云散去,晴空显现,自性的光明继续朗朗照耀,意味着克服内心困扰和外在挑战后,内心会充满光明和希望。
13.内心不起,外境不生:
内在不动心,外境的色相便不会生发,强调如果内心保持平静,不产生杂念和情绪波动,外在境遇就不会对我们造成过多干扰。
14.但凡有相,不是本真:
凡是心中有相貌的境物,都不是本来真心,提醒人们不要被外在表象所迷惑,应去寻找永恒不变的真理和内在的美好。
15.念起即觉,觉即照破:
妄念生起后即时觉察,觉察到后迅速用观照力摒除心外,培养敏锐的觉察力,以便破除不良念头。
16.境来便扫,扫即放过:
色相境来了便及时观照清除,清除后便即刻放下,心没有任何染着,即不要沉浸在不好的境遇中,要学会放下。
17.善恶之境,随心转变:
善行与恶行的境况都取决于心的转变,一念是善,一念是恶,皆来自心念的支配,说明善恶往往随着人的内心而变化。
18.凡圣之形,应念而现:
凡夫与圣人的形体也都是随顺心念而显现,一念觉悟则是佛,心念迷失则是凡夫,意味着可通过调整念头和价值观向圣人境界靠近。
19.持咒观心,如磨镜药:
能持诵密咒,观照自心,便像有了磨镜之药物,持咒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,让内心平静,观心则可审视反思自己。
20.尘垢若除,此亦不著:
身心的尘垢若是去除,光明自然显现,去除了也不染着,便连去除的念也没有了,当去除心灵尘垢后,就不会再依赖外在方法工具。
21.广大神通,自心全具:
广大的神通妙用,自心本来全部具足,真正的神通并非外求,而是内心本自具足。
22.净土天宫,逍遥任意:
西方净土或天界天宫,都不受约束,任意往来,修行到极致,内心便是净土,可获得彻底自在与安宁。
23.不用求真,心本是佛:
不用到处求取真佛,心本来就是佛,强调真理就在心中,修行是唤醒内在觉悟。
24.熟处若生,生处自熟:
把利人的思想变得熟悉,断掉处处自私自利的想法,将原来生疏的善法转为熟悉的,原来熟悉的恶法转为生疏的。
25.触处不迷,是名心要:
在任何境缘之中都能处处不迷失,这就是整个修心之法要,关键是保持觉知,不被外境干扰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